镕古铸今 洋为中用——浅谈周昌谷教授的中国画艺术

编辑时间: 2012-10-15

镕古铸今 洋为中用
——浅谈周昌谷教授的中国画艺术
萧晖荣

内容提要:文章简要地分析了周昌谷的人物画艺术特色及相关的技法,对英年早逝的画家进行了深切的缅怀。


      周昌谷教授1929年出生于浙江雁荡山东麓的大荆镇,从小喜爱绘画。1953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55年,他的国画《两个羊羔》获得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通过三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绘画传统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周昌谷的人物画,多取材于兄弟民族朴素、美好的新生活。他曾多次深入我国西南、西北,深入体验生活,并勤于写生,积淀了丰富的艺术素材。他善于在生活的海洋中捕捉诗意,探求那些足以扣动心弦的瞬间形象,以激越的诗情赞美兄弟民族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周昌谷国画的特色,是善于表现人们细腻的内心感情和特定的环境气氛,画面常有浓郁的抒情调子,和富有诗意的构思境界。在多种多样的抒情诗之中,他所掬取的无声之诗,是单纯、平常甚至是稚气的观察和描写。如《倾听秋声》、《花环小羊》、《月夜秋思》等等,他的这种通常小小的诗境,使人觉得诗意本来就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但必须有淳朴、细致的情致、童心,才能发现它、欣赏它。所以,他的画作能够引起人们对儿时的美好回忆,唤起对故乡的怀念。于是爱生活爱自然爱祖国之心油然而生了。这种这种含深意于浅显的构思,就是他的作品耐人寻味、激起共鸣的原因之一了。这和他爱好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也是他努力以构图、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的研究完成构思、设想的研究,进行不断探索的结 果。
      他虽然学习传统的工笔和意笔的作品,但最喜爱、最擅长的是大写意国画。为适应新时代新题材的需要,故在学习传统人物画技巧的同时,还将山水画的墨法和花卉画中的“点厾法”溶合到人物画中去。将“卧笔”结合到传统“车行泥淖”的实践之中,探索了“以卧带转”的笔法。他喜用大笔泼墨挥洒,用笔纵恣粗放,但又有秀逸而严谨的线条收结,所以整个画面不显粗犷而给人以一种痛快秀丽的感觉。他的用笔给人总的印象是:奔放、潇洒。用墨方面,在传统的众多墨法之中,他特别热衷于破墨法和泼墨法,擅长运水用墨,常使作品有水墨淋漓之感。他还爱作指头画。指墨画创始者高其佩说“不过求无笔墨痕”,潘天寿先生说“指墨是偏侧小径,第于用指运墨间别有特异之趣,故自高铁岭后而至今未废。”周昌谷在创作中就特别发挥了无笔墨痕这个特异之趣。如他爱画的“雪中红梅”,用大片泼墨水迹间以指头勾划,有雪片随风的感觉,泼色与点染的红梅花相间,构成了一种深沉而郁勃的生机。表现了画家的特殊感受,使作品别开蹊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独特的艺术境界。
      在传统薄弱的造型和色彩上,他在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同时,有机地融化外来技法,力图做到“洋为中用”。如对人物造型就是舍弃其明暗而吸收了它的科学方法,除准确之外,并注意与民族传统的重要特点——传神相结合,以致能将感情细腻的人物形象,得心应手地表现出来,使之跃然纸上。而于用色方面,他感到意笔人物画在传统水墨淡彩的色彩方法之外,在时代的要求下是有丰富之必要,故更多地吸收了外来色彩技法的冷暖对比方法,尊重传统特点,舍弃其明暗,并擅长在一个统一的色调中,于主要部位作小块强烈色彩的对比,以期达到寓对比于调和之中。他的色彩特点是清新明快,单纯而不单调。在学习古代和外来艺术长处的过程中,他善于思索,敢于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化外来营养,如《风雪诗思》、《子夜歌诗意》等,就是既继承传统又渗入外来技法,充分地表现了雪、月光的效果,使环境渲染加强了对人物感情的烘托,而在技法上依然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一个例子。在周昌谷的作品中,还吸收了“文人画”的许多优良传统,如用笔潇洒、结构严谨、用墨泼辣、对比明壑,强调构图的虚实变化,计白当黑,辩证呼应。并将题跋、书法、印章有机地结合构图。在研究传统二度空间“起承转合”的构图规律基础上,发展地去实践“复线和主次的起结”,以及“连续的起结”。这些,都给传统绘画技巧的研究上,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他很注意将“文人画”中的“意兴”和“企机”应用在画面上,所以不单人物画,即使所作花卉画,也是意趣酣畅,别致可爱。
      周昌谷教授对古今中外的绘画都曾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加以丰富的艺术实践,他主张在风格上应该要有独创。学习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只是为丰富自己的创造力制造条件,最终目的,还是自己的创造。故不能以袭取前人的艺术外貌为满足,没有艺术创造,就是没有艺术生命。所以必须虚心地学习前人的长处,又必须十分重视画家自己的艺术个性。由于他对文化遗产所采取的是发展的态度,故而他的创作既有了自我的创造,也就真正继承并丰富了前人绘画方面的优秀遗产。
      周昌谷教授曾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打击与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四人帮”粉碎之后,砸烂了强加在文艺工作者头上的精神枷锁,使他获得了新生。他一直坚持带病作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我们本期望他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可惜周教授于1985年就离开了我们,中国艺坛也因此痛失了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今天,在各界的重视下,周教授之艺术及其精神能够更好地得以弘扬,这是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也能够借此机会重新研读他的作品,领略他独特的艺术精神,追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我们要永远缅怀他。

上一页:无    下一页:《萧晖荣画集》萧晖荣近作小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