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须弥于芥子 ——读萧晖荣细幅精品系列印象

编辑时间: 2012-01-10
纳须弥于芥子 ——读萧晖荣细幅精品系列印象
    棋子
 
       作为一位著名的艺术家,萧晖荣先生予人的印象,是永远都在求索,永远都不愿意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总是在寻找最合适的方式来表现他那丰满而跳跃的精神世界。他的国画创作也是如此。多年来,他绘制了许多气势磅礴的宏编巨制,震撼人心;近年又勾写了不少雅致的细幅作品,扣人心弦。这画册,就是他近年创作细幅精品系列的结集。
 
       对当代的中国画创作者来说,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便是中国画在当代的语境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此前提之下,画家既不能完全抛开传统来谈创新,也不能束缚于传统的影响;既要融入时代精神,又不能脱离了中国画的基本概念。于是,如何重新检视对传统的认识,就成了一个难题。然而,这个难题在萧晖荣处却几乎可以说是迎刃而解。青年时期的萧晖荣便是一位出色的工艺美术师,曾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结识了刘海粟、朱屺瞻、陆俨少、吴作人等多位艺术名家,受到他们的赏识,与他们亦师亦友,广受教益,并由此开阔了眼界,凭着过人的毅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从艺之路也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路数,突破了严谨的学院教育所设立的藩篱,从此悠游于艺海,通过广结艺术善缘,出古入今,融古通今,创造出了许多独具一格的艺术精品。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曾说过:“习物能应,真积力久,学化于才,熟而能巧”。任何艺术创作,都非有高超的技巧为基础不可,从古至今的艺术大家,无不都是由“得手应心”,而后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萧晖荣自少年时期起,便勤于书法、绘画的练习,青年时期又得到众多名家亲炙,其笔墨功底是非常深厚的。但仅有笔墨技巧而无高尚的情志,胸无意境者,大约也只能成为画匠、画工。萧晖荣是个有心人。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移居港岛之后,便积极参与进步文化运动,进而将自身的艺术修炼之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忘我地投身于祖国的文化建设事业之中。同时,他又能够甘于寂寞,深入于传统笔墨的研究与当代中国画语境的思考,几十年磨一剑,终于破茧而出,一鸣惊人。
 
       读萧晖荣的小品画,可知他画中的题材虽然多取自古人,却绝非那种东挪一树、西移一石的拼凑法,而是由心而发,以融汇古今的艺术眼光来驾驭这些题材。他喜欢通过绘制传统题材与古人对话,进而挖掘出传统题材的当代意义,在画面中注入强烈的时代精神。他并没有将传统视为一种累赘并急于摆脱,而是以一种更为宽广、深邃的眼光去审视传统,传统的题材、技法,都变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可以这么说,一位画家如果墨守于传统,那他在面对传统作品、题材时,便难免会生出谦恭甚至是诚惶诚恐的心理,下笔时或许便有所犹豫。但萧晖荣作画,却注重从他所理解的当代语境出发,强调以我为主,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合适的题材以表现当下,表达自我。因此,他的画作中也就多了一种从容的姿态。读他的作品,繁而有度,疏而有法,融当代精神于传统笔墨,寓雄大襟怀于高远意境,在在处处,皆可见出他的匠心独运。
 
       收录于这本细幅精品集中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种:其一,侧重表现时代精神的抒情小品,如《日出东方》、《万玉争辉图》、《三友共春图》等。这些作品与萧晖荣所创作的大画一样,多是构图饱满,以繁取胜,但却疏密有度,章法严谨,呈现出繁荣、热烈的气象;其二,忆写胜景,如《黄山朝晖图》、《黄山松石》等。在这类作品中,画家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如实重现现实中的美景,而重在以其独特的艺术理念,融万千奇景于笔下。其三,描写古诗意,如《宋人诗意》、《冉冉花明岸》、《唐人诗意》,多笔致清新,予人以和谐、美好的感觉。总的来说,这些作品虽然尺幅短小,细观之却有包容万象之气概,种种奇观异景把玩不尽,大有“纳须弥于芥子”之奇妙。
 
(萧晖荣小品展现于艺苑文化广场二楼香港艺苑中心画廊展出至春节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