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国家博物馆拟收藏萧晖荣教授多件作品,目前已先捐赠出以下代表作二件)国家博物馆首次收藏在生当代艺术家作品,香港的画家萧晖荣为第一人。
捐赠国画作品:《朝晖春雪》2005年作 设色纸本122 x 244cm
作品赏析:
二零零五年春,萧晖荣登高太平山上,见老竹新篁,归后兴之所至创作此图。图中竹子瘦劲修长,姿致挺拔,作者虽不经常画竹,却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而且笔气极佳,钩皴点曳,长线短线,中锋侧锋都恰到好处,贯穿着一种跳跃的内在节奏感。碧绿翠竹,迎着初升朝阳,瑞雪纷飞,作者成功营造了一种圣洁、吉祥、和谐的气氛,令人心旷神怡,彷佛在烦嚣的都市中找到了一片安宁的净土。 无论是小品或巨制,萧晖荣皆喜欢用小字题款,而且经常是长跋。他认为用较小的字体写跋签名,在视觉上会将整幅画的空间感加强,使画中的景物更有深度;同时,在用粗犷的笔触绘画石头竹干和野逸的线条点写枝叶后,再用幼笔细字组成题跋,会产生强烈的对比,而抄录上诗词歌赋,更可增加画作的可读性,丰富其文学含量。
捐赠国雕塑作品:《大地恩情》青铜2008年作200×200×103cm
(雕塑作品导读) -陈立人:
与萧晖荣的大部分作品充盈着的蕴籍深婉的文人情怀不同,这件《大地恩情》乃是直抒胸臆,观者不论雅俗,都能为之怦然心动,触发共鸣,对家、故土、祖国怀有浓重情意结者尤其如是。而人们在被艺术打动之时,常常不自觉地因为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发挥正常而自得,却忽视了艺术家表现这一内容在手段上的独特性,内容重要,还是形式重要?这个争拗已久的问题,意大利人克罗齐早有卓见:艺术审美的对象既非内容,亦非形式,而是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件巨大的作品,形如圆桌,略带前倾,如同从大地自然生发。而面对一座雕塑,很少人能把注意力从作品本身移开,留心到环绕着它的空气,而留心到这点的人,大概会理解,为什么这座作品会有一种被“合抱”的感觉——这就是雕塑形体语言的魔力。 盘根错节的树根造型之间,嵌藏着一个鸟巢,巢中有蛋。粗犷的青铜,包围着紫铜,紫铜中又包藏着光芒四射的黄金,铜材的特性,被三种不同的处理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雕塑材料语言的魅力。 鸟巢乃整件作品的点睛之笔,画有画眼,如齐白石水墨花卉画上的秋虫;诗有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大小相辅,精粗相成,则是典型的国粹手眼了。
2009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常务副书记姜丰义(左一)与萧晖荣教授合影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