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摘录

编辑时间: 2011-11-21

朱屺瞻(已故著名国画大师)


       作画笔贵有力,力贵有势。晖荣力势具足,他笔墨大方,有大家气,出笔奇而不恶,得心应手。这使我想起陆放翁之草书诗:“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作画时,能胸藏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物我浑忘,丹田之力也可见学养所在。
       晖荣继承和发扬民族绘画传统,形成古朴清新而又苍劲的风格,对人物、山水、花卉均有造诣,尤喜画梅。他的作品很美,在画家言之,一切感受都离不开“美”的感受的支配,画家作画之际,有他心目中的一种“美”的认识,“美”的形象,他要忠实于自己的这个“美”的认识和追求,此中容不得半点“虚伪”。
       晖荣师前贤,师造化,学今人。他能自觉地在古人作品中猎取营养,面向生活,兼收并蓄。他上溯宋元,下至明清的陈老莲、徐渭、蓝英、龚贤、石涛、石溪、梅清以及近代诸家,融会贯通。他用笔有纵逸奇崎之趣,变异合理而去来自然,这阶段也正是晖荣苦心孤诣地想要创造新风格的时候。纵观他目前的作品,笔歌墨舞,大气磅礡,兴会淋漓,浑厚而华滋,构图新奇,巧夺天工,富有诗意,作品感情洋溢,使人胸怀开朗。
       我喜晖荣的画“厚”,“厚”近仁,仁近生。此外音乐与绘画都讲究“气质”要求表现丰富而真摰的感情,而这个“情”字最重要。这些在晖荣身上都具备。他学养有素,除绘画外,金石、书法、文学、音乐均有研究,这都是有益于他艺术的成功发展。
       晖荣这颗艺海明珠,刚为人们所发现,而他每日都在不断进步,他年纪尚轻,前途无可限量。可预期,他将来必攀艺术高峰。
 (摘自〈萧晖荣的艺术〉,1984年)


赖少其(已故艺术大师)


       画梅各有不同,亦有各家各种画法,王冕与冬心先生最有性格。但墨梅最好,红梅最难,因容易俗气。晖荣此帧画得颇有生气,极难得! 
 (1983年题萧晖荣《红梅小品》)


 

杨善深(已故岭南画派大师)


       晖荣仁兄客居香海尤勤作画,此小梅花卷之用笔构图超迈入古,而有新意,裴然可观也。
 (1982年题萧晖荣《梅花卷》)



萧遥天(马来西亚已故学者和书画家)
 
       晖荣能跨进艺术门坎,好像传奇故事,也见毅力与决心之伟大。我以前曾经过某风景胜地,山崖老榕耸起,干可三人合围,而干中则夹抱一颗可达二千斤的大石,上面绿叶繁阴,下面盘根错节,构成不凡奇景。据当地人讲,这颗老榕,本来是天上鸟粪滴下的榕子,为风吹入石缝,它要冒出地面却被大石压住。而它终于冒出来了,缓缓盘抱着大石,更把大石腾起,夹于怀中。晖荣的前途有如此树。
 (摘自〈专介萧晖荣〉,1982年香港《华侨日报》)


王蒙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


       萧晖荣是一个非常热爱祖国的人。他经常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可贵,提倡香港人必须学习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以培养对祖国的归属感,以作为中国人而骄傲。晖荣是一位艺术家,但明显地,他所渴望的绝不仅仅是自身生命之树的繁荣,而是追求祖国一整片“艺林”的茂盛。
 (摘自〈不一样的请客“吃饭”〉,2005年)



金庸 (著名作家) 
 
       我知道萧先生是个大画家,早就很仰慕的,看过他的画册。今天亲眼看见他的这些大画,衷心佩服!不是单单“大画家”三个字可以概括的。他是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我的创作和风格完全是契合的,我衷心佩服,他的画有这么大的造诣,所以我看了以后非常满意,非常佩服!看了他画的紫荆花、紫藤、牡丹,这么大的画我从来没看过。以前我主持过一些画展,比如北京的李苦禅等等,请了许多画家,但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大的画,这么精彩的内容,非常佩服!他的画很震撼人心,一见到这画就觉得相见恨晚!以后他有画展,我就会尽量早点来看。
 (2007年5月5日在香港大会堂《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黄苗子(著名学者、书画家)


       萧晖荣从小就爱好艺术。在局面迍邅的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他在国内就结识了许多画家。刘海粟先生就在那时候认识的,海老称萧先生为“患难之交”。
 (摘自《艺林集粹─香港艺苑藏画集》序言,1990年)



       萧晖荣先生自己也是画家,多年和艺术界前辈知好的交游,使他更是一位内行的鉴赏家。
 (摘自〈艺林情缘〉,1990年)



       密当中不满不挤,层次清清楚楚,这非常不容易。竹子,这个很好。像竹又不像竹。你现在画所有的都有你自己的风格,跟过去完全不同。这近看更好看,笔触都看得见。这梅花是从关老出来,但比关老有层次。
 由于他广交天下艺术家,所以他吸收很多现代画家的技法,同时他又有收藏,从收藏中亲眼看了好多好多当代的古代的绘画,因此他的功夫越来越深,几年不见,萧先生面目一新,他已经成为他、他有他自己的面目,有自己风貌而且有自己成就的现当代中国画家,这一点我作为老朋友我要祝贺他。
〈2007年7月2日在《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刘勃舒(中国画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著名画家)


       萧先生画这么大的作品很不容易,画大写意中国画,第一,要有笔上功夫,看得出萧先生在传统的学习、艺术的磨练上下了功夫;第二,大的结构要火要热要更有美感,萧先生将对社会现象的感受表现出来,很火热,这很难;第三,他的画有地域特点,有传统的基础,又有地域的特点,香港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他有选择地吸收了些好的东西,结合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到一起,很有特点,北方的画家不会是这个样子,南方的画家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他的作品很新颖,有神有韵有情,这也是水墨画在艺术上、思想上追求的一种高的境界,很难。他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技巧、思想和修养等方方面面,热情奔放,很感动人。
 (2005年12月20日在全国政协大礼堂《萧晖荣中国画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万青屴 (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总监)


       萧晖荣画梅花已自成一家,写荷花和松也自成一格,他以画梅著名,全国画梅花画得好的人不多,各色梅花他都画,有简洁的,有繁密的,本事很大。我认为他的牡丹更特别,画得非常好,在牡丹作品中更显出他的天份和性格,水墨造型及气韵均达到很高水平。
 (2007年5月5日在香港大会堂《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王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著名画家)


       我感觉萧先生的画,近几年有一个很大的飞跃。从他的艺术,从他的人品,那就是认认真真作画,老老实实做人。所以他在香港,是一位很有知名度的社会活动家,他对传播传统文化,起了很大作用。自八、九十年代至今推动中国画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包涵了中国画的底蕴和修养,这对于一个中国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画外的功夫。今天看他的画展,非常感动。
 (2005年12月20日在全国政协大礼堂《萧晖荣中国画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因为大画非常难画,而且他这些大画还超出了一般的尺寸,是超出了丈六匹,超出了丈二匹的尺寸,它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我感觉从他的大画的把握里边,他第一把握了画大画的整体,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现在画中国画一些大的作品往往就是容易空洞,可是萧先生很注意细节,比如说梅花的穿插,还有其它的尤其是牡丹是很难画的,他画得很丰满,而且很雅致。还有一些石榴的配合,还有虚实的关系,虽然很密,但可以感觉到整体感非常强。
 〈2007年7月1日在《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杨晓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萧先生大画小画都画得非常好,小画画得非常精致,大画画得丰满茂盛,有很强的生命力、感染力。萧先生的画展一定很成功!所到之处一定很受欢迎!各种年龄各种水平的人都会被这个画展的艺术所吸引。
 (2005年9月26日在西安美术学院《萧晖荣中国画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孙克(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
 
       他的梅花画得非常好,不仅能画小画,而且能画大画,丈二匹,丈六匹,甚至更大的作品,他都能很丰满地表现出来,这说明他在艺术上的功底,是相当成熟的。我最感兴趣的是,他有很多作品,虽然比较小一点,但画得非常清逸、非常高雅。另外,他在艺术上非常注重文化内涵,他的作品中文化精神可以说是非常浓烈的。
 (2005年12月20日在全国政协大礼堂《萧晖荣中国画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薄松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
       我跟萧先生过去没有交往。但看过一些他的画,而这次集中看到这么多画,感到很震撼,而且富于收藏。我是搞美术史的,美术史不是一个陈年老道,我感觉他对美术史有兴趣,美术史是一个为新的时代创造服务的,是借古以开今的,所以说对美术史来进行探讨,来汲取精华,对绘画是很有好处的。看到萧先生的画,首先有两个感受:一个是有深厚的民族风格的根底;再一个是强烈的时代精神。这两个结合在一起,我的印象是非常深的。比如说画梅花,画梅花的人太多了,从扬补之到王冕一直到吴昌硕,他们各有各的风格。但萧先生画出的梅花不像前人那种给人感觉那么孤傲,而是给人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精神。这不同于以前的王冕、扬补之,也不同于后来的吴昌硕,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时代气息,他还有很多创造,比如在红洒金纸上画画,我觉得这是一种创造,过去我们没见过,在洒金纸上画梅石、梅竹、梅水、梅月、梅雪,还有迎春花,还有很多新意,这一点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还有一些小品,也非常好,非常有趣,让人看了值得玩味。萧先生的成长是在不断个人锤炼当中和一些老先生的接触等等,自然是转益多师的。从萧先生的成长历程和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点东西,很突出,很值得我们借鉴。
 (2005年12月20日在全国政协大礼堂《萧晖荣中国画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刘曦林(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美术理论家)
 
       萧先生小画可品,大画也可品,耐人寻味,让人读得下去,读起来还味外有味,这种东西有萧先生自己的特色。如何在转益多师之后做到自我,我看萧先生的自我是很丰富,很多样的。自己个人风格,更加突出。
 (2005年12月20日在全国政协大礼堂《萧晖荣中国画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宋玉麟(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



     他的作品以繁取胜,但繁而不乱,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他的梅花可以画到非常之大,还是那么繁密。这从古到今我很少看到这样的作品。
 (2005年9月12日在江苏省美术馆《萧晖荣中国画展》上对媒体发言)
 
郭石夫(著名中国画家)



       他的画是一种热情的画。但是跟关山月等一些前辈又不是一样,他画得更热情,更奔放,更灿烂一些。我看了他的画,我觉得他不太注重小的细节去表现,而是注重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挺好。萧先生的画形成了他自个儿的一个风格,一种面貌,而且是比较完整了,这是他做得很好的一件事。
 (2005年12月20日在全国政协大礼堂《萧晖荣中国画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赵力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和萧先生没有交往,今天纯属从画说话。第一次见面,我看到一个字,“丰”字。现在说“丰”,首先感到是“丰厚”,整个画面给我感觉是很厚重的,丰而不薄;再是“丰盛”和“丰茂”,正如朱屺瞻文章里谈到用笔和构图的一种气势;第三是“丰满”,很充实。最后一点是“丰富”,这丰富不仅表现在体裁上,也包括在他画画的技法上,包括画的构图上,都体现一种丰富的表现。
 (2005年12月20日在全国政协大礼堂《萧晖荣中国画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马鸿增(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
 
       萧晖荣的艺术道路很有特点,他既非书香门第,也非院校高材,而是通过长期的收藏、鉴赏、交游、勤攻、悟道、径自登上中国画艺术殿堂。以至别具风彩。
       萧晖荣作画能工能写,能大能小,能放能收,表现出全面的艺术素养。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他画的梅花。当今画梅者何止千人,萧君于中独具风神,脱颖而出,难能可贵。萧君之梅风,由“暗香浮动”至“万玉争辉”之境;萧君之画艺,也由人所少知而名声大扬。
 (摘自〈由“暗香浮动”到“万玉争辉”─品味萧晖荣中国画展〉2005年9月12日)
 
萧平(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鉴赏家、理论家)



       晖荣在艺术圈中所见既多,所交又深,其所涉必广,于画,于书,于鉴,于论,无不关注,无不插手。其中他的画,是最值得一论的。他奉行着「笔墨当随时代」的古训。从艺术气息观察,晖荣的岭南新风,值得大书一笔!作为画家的晖荣,尽管早已老道成熟,六十岁,对晖荣和他的艺术而言,还是春的开始,方兴未艾!(摘自〈密萼繁花灿若霞〉,2005年8月)
 
       他是有传统的,有新意的。是岭南新样,或者是香江新样。这些可以从学术的层面上去研究他。
 〈2007年7月1日在《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陈振濂(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西冷印社秘书长)
 
       对于萧晖荣这样一个画家,我们有两种态度,第一种他现在画得很好,很有名,很成功。另外一种是标准提高,把他推到当代今后能够成为代表性的、标志性的画家来对待,如果拿吴昌硕、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这样顶级大师来要求,我觉得他很多条件都具备了。
 (2006年9月1日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江文湛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
 
       萧先生的画很传统,画如其人,印象很深,有气息,是一种新气象,他的笔墨很讲究,每个细节都很讲究,小画特别精彩。大画我也认真看,笔墨细节都很讲究,他对传统文化研究很深,这么多老先生愿意同他交往,愿意给他题跋,对他不是一个鼓励的问题,首先是能认可他。
 (2005年9月26日在西安美术学院《萧晖荣中国画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傅二石 (著名画家)
 
       他的梅花画出了古人所没有的气氛、气韵、气魄。梅花能画出气魄来,他是第一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2005年9月12日在江苏省美术馆《萧晖荣中国画展》上对媒体发言)


杨延文(著名画家)

       从学术上的角度讲,一个是他实践了过去“密不透风”这样的理论。我们讲“密不透风”,是从形式上讲,但是他从内容上讲,依然感觉到空灵、灵动,那么这样他就把丰富和意境的简约结合在一起,在这一点上萧先生应该是有贡献的。


       我们感觉到他学养很好,功力很深厚,语汇很丰富,给画梅花的,画其它题材的很多同志应该有一个有益的启示,花卉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2007年7月1日在《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王毅(中国驻日本大使)


       萧先生是一位爱国的画家。萧先生还是一位热心于国际文化交流的画家,多年来奔走于世界各地,积极地致力于中国画的推广和国际文化的交流。
 (2006年9月1日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东久迩信彦(日本现任天皇外甥)


       萧晖荣先生的画展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色彩纷呈、五彩斑斓。
 (2006年9月1日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入江观(日本著名画家)


       我觉得萧先生的这个画展一方面很重视传统,另一方面能够看见当今的生活气息,很有生命力。
 (2006年9月1日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安倍昭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夫人)
 
       这些画很好看,我觉得很有能量。
 (2006年9月1日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李刚(中央驻港联络办副主任)


       这次画展,在中日关系友好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段佳话。大家知道,他在搞画展的时候,正是中日之间关系处于比较冷的这样一个时期,这次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日方称作为破冰之旅,温总理称他是融冰之旅,那么在融冰之前就有一个铺垫,而萧先生的画展在那一次铺垫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7年5月5日在香港大会堂《萧晖荣中国画展》上致词)


白雪石(著名画家)


       看了他的画展后整个的感觉很新,很新就不容易,中国画在传统有一套东西,但是你能够抛开他,自己搞自己的想法,这样处理就比较新颖,这个很重要。
 〈2007年7月1日在《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


       首先我感觉他有北方画家这种绘画风格的雄强和劲健,他这种画的花鸟、枝干、石头比较厚实,比较强悍。第二个他作为一个南方的人呢,他用色比较明艳,或者说明丽,包括他画在这种金箔、银箔上和那种脱裱完的纸上这种重彩,我觉得他鲜明地吸收了岭南画派的风格,这个明艳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古典的水墨花鸟画中间是个比较大的探索尝试,我觉得他这条路是成功的。
 〈2007年7月1日在《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谢志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他接触过很多前辈大师如朱屺瞻、陆俨少等这些很有成就的老先生,他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他的画面可以看到,有他们的影子在里面,但出来的东西还是他萧晖荣自己的,而且带有浓烈的香港意味,一看就是香港画家画的,还不是大陆画家画的东西。
 〈2007年7月1日在《萧晖荣中国画展》上接受媒体访问〉


黄永玉(著名画家)


       现在这么用心画了这么多画,挺叫人感动的,挺好的,这个人心里面永远都一团火。
 〈2007年7月2日接受媒体访问〉


冯其庸(著名学者)


       他还可以有很长的路走,照现在的进展速度以后很难说达到多高的高度,那当然就很高了,应该是,现在就已经是这种局面摆在那里了,可以看得出来一定会有很高很高的成就。
 〈2007年7月2日接受媒体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