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晖荣作品赏析

编辑时间: 2012-01-16
1.  松梅頌
     蕭暉榮擅長繪製花卉、山水,亦作人物,尤喜畫梅花。梅花是傳統文人畫題材“四君子”梅、蘭、菊、竹之一。在中國民俗中,梅花代表吉祥喜慶,梅花五瓣更分別象徵壽、富、康寧、攸好和考終結五種含義。天生愛好喜氣熱鬧的蕭暉榮對梅花可謂情有獨鍾,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他每年冒寒走遍江南梅山,晨晚與梅對話,憑著鍥而不捨,一絲不苟的毅力,反覆揣摩,從探索繪畫的技法,到探尋中國繪畫史上梅花的歷程,以至歷代梅花詩詞的研究,全方位地豐富其梅花作品的藝術和文學內涵。
 
     文人詠梅、畫家繪梅,往往都有自況之意,通過頌讚梅花以抒發自己的某種思想感情,蕭暉榮也如是。二零零三年四月,蕭暉榮應邀到釣魚台國賓館作畫,是首位被邀請的香港藝術家。其間,他專注於梅花的創作,他強調:“自然中的梅具有那麼多種類的美態,意喻中的梅又被賦予了那麼豐富的內涵。我理想中描繪梅的畫卷應該是讓觀者能‘聞’到它自然的清香,能‘觸’到它不屈的傲骨,能融入它的生命。”誠然,圖中浪漫爛開的各色梅花穿插於翠綠的松樹間,疏密有致,馳騁自如,香氣撲人。在陣陣清香中,作者更借歌頌松梅表達自己的赤子之心和愛國情懷。正如題識中所言:“華夏民族威望之日益提高,炎黃子孫在世界上揚眉吐氣,祖國大地春風萬里,社會團結祥和。余有感而寫斯圖以頌政通人和、繁榮昌盛之景,亦見傳統之風采。”
 
2. 萬玉迎瑞圖
     認識蕭暉榮的人,都會同意他為人熱情、喜歡熱鬧、愛交朋友、對藝術和事業充滿激情,他總是神彩飛揚,雄心萬丈,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這樣,大家對於他喜作宏圖巨製自然也不會感到奇怪。
 
     在繪製梅花圖的過程中,蕭暉榮往往是捨“疏梅”而取“繁梅”。他在勁力十足的樹幹間鉤勒花瓣,花蕊簇簇,密而有序,亂中有法,再加入苔點,巧妙地應用了點、線、面的有機組合,不帶一點雕琢的痕跡,作者不凡的藝術才華躍然紙上。而且氣勢磅礡,聲勢奪人。著色朱翠齊下,色彩豐富而不落俗套。濃淡有致的梅枝相互交盤,千朵萬朵的梅花爛漫紛開,觀者在賞梅之餘,仿似傾聽著一篇篇輕快的樂章,“大珠小珠落玉盤”,具有攝人神韻。
 
     這繁花似錦的梅花圖,展現久經風霜的老梅在陽春中舒展新枝,綽約風姿,象徵著中國這古老的民族在經歷了種種苦難後,欣欣向榮。這些創作,正正代表了蕭暉榮身為中華民族子孫的自豪感和對祖國民族興盛的衷心祝禱。
 
3. 梅花賦
     蕭暉榮喜用金箋和銀箋作畫,在金色或銀色背景的襯托下,梅花的吉祥喜慶和冷峻風骨各自顯露無遺,而在極難控制的箋紙上,作者的雄勁腕力和駕馭筆墨的功夫更加發揮得淋漓盡致。梅花繁復錯落,參差穿插,看似密不透風,卻不經意地留下了“氣孔”,雖是繁枝密花之景,卻毫無喧囂之態,特具雋永之情趣。這在金箋上繪製的《梅花賦》當是尚佳例子。在這些作品中,作者的非凡魄力和廣闊胸襟氣度,以及躍動的生命力和梅花的傲骨神韻融合為一,營造了一種新的梅花意念,為現代的梅花圖平添了無數生機和萬千氣慨。
 
4. 同春圖
      九七香港回歸祖國子時,蕭暉榮以激動的心情揮寫《祖國萬歲》以慶祝。十年後,為慶祝這歡樂的日子,他分別在香港和北京舉辦畫展,並以更大的熱情欣作此兩丈匹《同春圖》,且以“風中紫荊終有您,回歸十載齊歡騰”為主旨,明確點出了畫展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的主題。圖中香港市花─紫荊花─欣欣向榮,爛漫盛開,在纍纍紅梅和翠綠青松的襯托下,穿插於岩石間,背後潺潺流水隱約可見,源源不絕,整幅圖氣勢磅礡,聲勢俱全。成功地將作者愛國愛港的激昂情懷,交織在繁花靈石的燦爛風采和無限生機中,魅力攝人,令賞者嘆為觀止。
 
5. 同春圖通景四屏
      此畫是蕭暉榮為夫人陳璇女士祝壽之作。為感激夫人助其創業四十年,在她榮甲壽慶時,以此祝其四季長青,意義深遠。
 
蕭暉榮的筆墨功夫除了得到前輩名家的指導,還得益於他近半個世紀的豐富收藏。近現代中國書畫大家的作品,他都曾經收藏過。在欣賞的過程中,他領悟其中的奧秘,吸收了種種養分,從而建立了自成一格的藝術語言。
 
     再者,蕭暉榮的書法造詣相當不凡,這要歸因於青年時代所打下的鞏固基礎。在繪畫中他往往以書法入畫,力透紙背。在繪畫梅枝時,他中鋒用筆,蒼勁渾厚,於飛白處尤見骨力,富有金石味道。
 
6. 國色芳姿
      將大部分精力投入繪製梅花之餘,蕭暉榮也偶作其他花卉,其中,1982年創作的《牡丹》是他八十年代中期花卉的代表作之一。他採用沒骨法寫牡丹花,直接以色畫形,再加水點染,水色交融,雖草草幾筆、輕描淡寫,已極傳神。然後用大筆水墨潑寫樹葉,濃淡相暈,再襯以淡赭色鉤勒點染的石頭,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典雅脫俗的韻味。該畫筆墨簡約自然,隨意奔放,在濃淡錯落的運筆用墨間,不難窺見畫家作畫的真趣。唐雲題此畫贊曰:“獨立臨風嬌欲語,喜他側面越嬋娟。”此丈八匹《國色芳姿》則是作者用另一種形式為“花王”牡丹寫真。他著色大膽創新,艷而不俗,層層疊疊,墨色交互點染,局部有如油畫的筆觸和肌理,色彩喜氣洋洋,活潑動人,堂而皇之,渾然天成,更充分地體現了牡丹“玉堂富貴”的象徵意義。
 
7. 朝暉春雪
     蕭暉榮出生於潮陽汕頭溪美村,家門種竹成圍,自少喜賞竹子。二零零五年重九,蕭暉榮又登高太平山上,見老竹新篁,歸後興之所至創作此圖。圖中竹子瘦勁修長,姿致挺拔,作者雖不經常畫竹,卻胸有成竹,得心應手,而且筆氣極佳,鉤皴點曳,長線短線,中鋒側鋒都恰到好處,貫穿著一種跳躍的內在節奏感。碧綠翠竹,迎著初升朝陽,瑞雪紛飛,作者成功營造了一種聖潔、吉祥、和諧的氣氛,令人心曠神怡,彷彿在煩囂的都市中找到了一片安寧的淨土。
 
     無論是小品或巨製,蕭暉榮皆喜歡用小字題款,而且經常是長跋。他認為用較小的字體寫跋簽名,在視覺上會將整幅畫的空間感加強,使畫中的景物更有深度;同時,在用粗獷的筆觸繪畫石頭竹幹和野逸的線條點寫枝葉後,再用幼筆細字組成題跋,會產生強烈的對比,而抄錄上詩詞歌賦,更可增加畫作的可讀性,豐富其文學含量。
 
8. 芋薯之交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十萬山人孫星閣居無定所,生活十分拮据,然與當時也相當貧窮的李鐵夫卻成了莫逆之交。李鐵夫晚年在香港住的是一間三面無牆“家徒四柱”的破屋,常自嘲為“水瓜棚”。兩位藝術家皆不善於謀生,所以生活非常清苦。生活環境相似,加上對藝術的共同愛好,促使他們經常聚在一塊,論畫談心,互相切磋。他們在一起時,往往將兩人口袋裡僅有的金錢揍在一起,直至用完再想辦法。由於李鐵夫喜歡吃芋頭,孫星閣則愛吃蕃薯,李氏曾題“芋薯之交”以贈山人,惜未見留存。
 
     一九八一年春,蕭暉榮移居香港後與孫星閣成了“忘年之交”。蕭暉榮幼時居於鄉間,特別喜歡吃芋頭蕃薯,故對兩位前輩的“芋薯之交”尤有所感。他單純用水墨鉤勒,卻層次豐富,寥寥幾筆,卻形神俱備,淋漓盡致,記下了兒時的回憶,無限鄉情和對前輩的思念之情。
 
9. 垂釣
      “潑墨”是蕭暉榮偶爾為之的“遊戲”之作。他將墨傾瀉在紙上,任由它自己發展,再用筆推開,乾了以後在遠處用幼筆鉤寫一高仕在船上垂釣,使抽象的畫面產生具象的效果,近處的水墨頓成溪邊幽深的叢林,意趣欣然。
 
10. 愛潔
      “潑墨”是蕭暉榮新的嘗試。他在“潑墨”的基礎上,在濃厚的墨上潑下覆蓋力強的石青和石綠,色墨渾瀜,在畫面上流動彌散,葉和梗,似與不似之間,蓮花則用淡墨鉤勒,以黃色點染花蕊,粉紅輕染花瓣,迎風舞動,婀娜多姿,表現出荷塘清風習習,綠水清灧,花香馥郁的自然天趣之美,活潑生動,清新動人,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盡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