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庄世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节录)

编辑时间: 2011-05-10
 
萧晖荣(中国艺苑研究学会主席、香港艺苑集团董事长):
 
     我先给大家介绍参加座谈会的几位主要嘉宾,汕头市委原书记、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林兴胜,赵炜秘书长、赵大姐,还有刘峰主任,刘主任在特区建设中和庄老共同奋斗,有很深的感情,特别庄老几次生日,出的纪念册,都是刘峰主任亲自安排的。以前我和庄老往返汕头很多次,跟刘峰主任也是很早就认识。历史文化中心今天来了很多老前辈,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其中就有历史文化中心的顾问,王炜中理事长。我们这个研讨会不单是缅怀庄老,也是教育下一代。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文献。一个人一百年只有一次。我想先请几位有准备发言的嘉宾先来,如果时间足够,我希望在场的每位嘉宾都来发言。
 
林兴胜(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
    

 
     我记得有一位诗人臧克家,是中国现代非常有名的一位诗人,他写过一首诗《有的人》,里面有几句我还记得,“有的人虽然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觉得庄老他虽然去世了,但是他永远活着,他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面,活在我们大脑的记忆中间。
     在普宁,我们为庄老举行九十岁生日的时候,我就想了一个晚上,应该怎么样给庄老说几句祝词。想到天亮,我还没想到一个能很准确地表达我对他的尊敬之情的词句,结果我用“功高德重,良师益友”,庄老对我们国家、对我们党、对我们民族,特别是对我们潮汕家乡,功劳无比高。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为我们党、对我们国家做的事情太多了,太重要了。我对很多老人都很尊重,但是庄老是我最尊重的。
     我说一些小事。他八十五岁生日,在我们特区龙湖为他举办生日座谈会、庆祝活动,我和庄太坐在一起。嗯?在会中间,怎么庄太老是在擦眼泪?我说老姐,人家开会讲了那么多好的话,你怎么在擦眼泪呢?她说:听起来很感动,但是我想,我们有这么多小孩,将来不知道怎么办。这是好重的一个话。
     后来我有时间找庄老,我说,庄老,有这么一回事,究竟庄太这个意思……怎么样?他喊我的名字,他说:兴胜啊!作为我、我老太婆,我们有退休金,我们这一辈子没问题,孩子嘛,我们养他大,以后他能够开车的去开车,能够做生意的做生意,能够干什么的干什么,这个就不是我们应该管的,也没有办法帮小孩一辈子!
     在对待工作,对待国家,对待家乡,庄老从来都是无私地拿出力量来办事。咱们汕头这么多好事,大大小小,特别是比较大的,我觉得都离不开庄老的努力,他的参与。这一点,作为汕头的同志,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再大一点,中国办特区,就我知道,在特区还没有之前,庄老就多次在汕头和吴南生研究用怎么样一种形式来引进外资,来办特区。当时还没有特区这个叫法。那个时候他在台湾,在新加坡,还有美洲,拿来了好多资料。在特区成立之前的几年,我知道他就老是在考虑、研究这一类的问题。所以他在改革开放这方面,走得特别前面。
     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庄老,应该是永远纪念,永远把他的精神变成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而言之,庄老虽然去世了,但他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庄老虽然去世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潮汕应该永远把庄老的精神作为力量来学习,来发扬光大!
 
刘峰(汕头市政协原主席,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理事长):
 

 
     从1978年开始,我到普宁不久,庄老就先后组织人到普宁来了。普宁是庄老的家乡,也是一个著名的侨乡,但是过去很穷,人家叫它草县。穷到什么程度?我在农村召开座谈会,农民怎么说?他说政府如果能够一天给我一两半米,加上一些地瓜,我什么都听政府的!本来是一个著名侨乡,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庄老动员了很多港澳的同胞、海外的华侨,先后组团到普宁来参观、考察、投资,所以普宁最早搞的小加工、外来加工,加工业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从1978年到1979年。而且最早动员了同胞、侨胞回来捐资,搞公共文化事业、公共事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比如1979年,他就带了一个团,其中有一位陈伟(香港爱国实业家)先生,他就动员陈伟先生搞中学,就是在方方同志题名的华侨中学,动员他搞一个文化堂,一个多功能的大礼堂。陈伟先生夫妇又搞了个侨联办,组织第一个侨联车队,可以为华侨服务,同时,又拿出一笔钱,建了一个温泉宾馆。发动华侨回到家乡普宁建设,庄老应该算是最早的,1979年就开始了。庄世平先生反复带人回来参观考察,才有了这些投资、建设。,后来普宁的华侨投资,建设家乡形成了热潮,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庄世平先生,他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2年,汕头到办特区的时候,我也被调到了汕头,那个时候,庄老就更是全力支持特区的创办。庄老对汕头特区的创办,那应该叫作无微不至的,他提出了很多很有创意,而且是开拓性的意见。
     他引进来第一个最大的侨团,潮州同乡会,在香港、澳门组织了一两百个人。他引进外资,最早进来的集团就是美国的一个外资集团,那是由他直接引进的。而且,搞了一个很大的企业,第一个企业,在汕头,当时是郑良义先生来汕头投资,当时汕头的电力都还不够用,每人每年平均只有六十度的用电配量。
     在1982年、1983年的时候,他就建议我们汕头特区到香港去,去宣传我们的汕头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我们到了香港之后,全程基本上都是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直接去拜访那些中资企业,那些外资企业,招商局啊、华润啊,等等。还去找了梁振英(时为专业测量师),他当时在搞行土地局,请教他怎么来解决土地问题,怎么来利用土地政策、措施。
     上午赵广廷先生讲得非常深刻,庄老一生的思想非常符合时代精神、非常活跃的一个人,所以在特区建设的每个阶段,他都积极地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思路提供给我们。一直到特区扩大到全市,一市变三市,他非常敏锐地发现了很多问题,他就在座谈会上告诫我们,说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这位老人家就是非常有前瞻性。那个时候是1991年,他的年岁也大了,但是他的脑袋不保守,不停留在原来的阶段。
     我退下来以后,吴南生就说要创办一个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一开始,庄老就来当我们的顾问,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我们是1991年成立的,一直到他逝世前,他还来过汕头,接见过我们这些老同志。
     我们对庄老这一生不知道怎么评价才好,他八十五岁的时候,我就讲了这么一句话:对庄老他的伟大的人格,你怎么去概括,怎么去形容,都不为过。但是,有八个字,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个是“坚定”,对党、对国家,对革命事业,非常的坚定。第二就是“无私”,他的一生就是这么奉献过来的,对党对人民对家乡无私奉献。第三就是“真诚”。跟庄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是非常真诚的一个人,一个大好人,一个好长辈。最后一条,就是非常“朴素”。这么概括他,也不算高。你认识他越深,跟他接触越多,你就越感到他真了不起。我一生最敬重、最敬仰的一位师长,就是庄老。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缅怀庄老伟大的一生,让我们再一次来纪念他。今天我们汕头的建设,更需要他的这种思想,既有开拓性,跟时代精神同个步伐,有创意,不是天天讲那些废话、老话、疯话,而是踏踏实实做事。用这个来纪念他,就是最好的。我就讲到这了,谢谢大家!
 
萧晖荣:
 
     谢谢刘主席!刘主席所讲的这些,我们都深感同受。我经常参与庄老的一些文稿的审核,他每一句话都要宁可不及,不要过。这是一种非常谦虚的精神。
 
丁玉贤(全国人大老干部局原局长):
 

 
     我还觉得庄先生对我们工作人员特别关心、爱护,平时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都毕恭毕敬的,但庄先生对我们,就没有让人感到距离,他让人感觉很亲切,他不会让你感到他是个高级领导,害怕,没有。你说什么他都非常谦虚,而且非常和和气气的。每次你帮他做了什么以后,他都会说:“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们很深的印象。
     同时我们从他老人家身上,也学习到了怎么样做人。看到的,学到的,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还有一点,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当时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国侨眷权益保护法》正在筹划和起草过程当中,这就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当时我们这两届的委员在修改和制定这个法案的时候,应该都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当时我们的副委员长是谢非同志,还有我们华侨委员会的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包括何英(曾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老(高祀仁,曾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那一辈,在座的老同志应该都比较清楚,还有我们广东的梁灵光(曾任广东省委书记、省长、国家轻工业部部长),这些老领导对我们归国侨眷保护法的制定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我记得庄老先生每次去参加讨论的时候,他都会带着他自己的意见,因为他在海外有过生活经历,在香港有过生活经历,他知道《归侨侨眷保护法》在哪一方面需要修改,而且他会很坦诚地把他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意见提出来,在修改的过程当中应该说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我们这部法例就通过了,而且已经实施了。这么多年来,已经让我们归侨侨眷受益了。庄老对《归侨侨眷保护法》的制定是有着贡献的。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人大华侨委员会所有的法例就只有这一部法例是成功的,这里边有庄老先生很大的贡献。现在我觉得我也应该向庄老先生九泉之下告慰,去年开会的时候,我们委员长已经向世人公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正式宣布建成了。我觉得我们庄老先生在九泉之下他会感到很欣慰,因为这里边确实有他的功劳,也有他的贡献。
 
米继红(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特别代表、香港中联办宣传文体部部长高级助理):
 

 
     我觉得庄老确实是大家所说的,光辉的一生,他对国家的贡献,对香港的贡献,都是非常显著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掩护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并资助爱国者,使抗日活动得到成功,这里有他的心血。在解放以后,他有成立了两个银行。一个银行家,一个金融家,他做得这么大,但他无私地奉献给国家,这确实在当今来讲是极为罕见的、没有第二人这么做。能够做到把自己全部的财产奉献给国家。可以说,他的一生是清廉的一生。
     我接触他的时候,有时候参加活动,他都是非常简朴,一碗白粥,两个小菜,长年都穿着那么简单的、淳朴的衣服,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他亲切、和蔼、慈祥,像我们的父亲一样,他爱护他身边的每一个同事,每一个朋友,他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在香港,他倡导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一些展览、一些活动,他把那些活动都推到香港的大学、青少年中去,让这些孩子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得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在这方面,作为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家,真是难能可贵。而且每一次,内地到香港的文化交流,他都亲自去,出席,支持,而且带着周围的人,动员青少年去参加,无论是演出还是展览。
     就在他去世前的两天,还举办了纪念叶剑英元帅的展览,当时,他还神采奕奕地出席,其实那时候他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但是给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精神饱满。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但是思维非常的敏捷。在香港这个地方,环境非常的复杂,而庄老始终保持着和我们党、国家的深厚的情怀。
     庄老是清贫的一生,在世的时候住的是银行的宿舍,而且也不够一百平方米,他一家人都住在那个地方,他们是祖孙三代。另外,我听香港很多的朋友介绍,他要求子女非常严格,说,你已经成人了,自己去自谋生路,所以他的孩子到了香港,居然住在那种搭的草棚里,台风一来,给掀了,无家可归,都不敢去跟他们的爸爸讲。那是个大银行家呀,你拿出一点点,就够孩子们生活了。但没有。他的孩子有的当出租车司机,都是属于工薪阶层,在香港来讲,也都是草根阶层。这是让我们共产党员觉得,有这么一个楷模应该值得骄傲和学习,也是应该倡导的。
     在今天,我们学习庄老就更有意义。他是廉政的标兵和我们的楷模、典范,他的家人到现在,他去世以后,没有宿舍,没有房屋,他的子女百米的房屋还是向我们一些机构借的。庄老的一生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今天,萧晖荣先生和萧晖荣的夫人,以及他的子女,秉持了庄老的意志,在这里举办这个活动,使我深受感动。萧先生和庄老认识几十年,在庄老在世的时候,他知道庄老非常的简朴,在香港吃潮汕菜是比较昂贵的,他知道庄老把自己的钱全部捐给了国家,所以他有时候就请庄老吃一些潮汕菜。就像尊重自己的父母一样尊重着庄老,而他不求索取,庄老离开了以后,他特地举办这个活动,没有索取,他知道,现在很多人很俗气,很势利,什么都是讲究索取,而萧先生、萧夫人他们和他们的子女无私地奉献,在香港的文化界——因为我接触萧先生很多,他也就是庄老先生这种爱国情怀的延续,他主张在香港文化界大家的团结,大家的互助,而且倡导大家共同地传承中华文化,特别是在书画,他给大家创造一些机会,资助香港的文化界和美术界举办展览,而且组织大家到内地进行交流。很多时候,内地搞艺术的书画家很贫穷,萧先生在庄老先生的引导下,他接待和资助我们内地的书画家、文化艺术工作者,而现在呢,他又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今天能够举办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就是在践行庄老先生那种爱国、爱港、爱我们家乡的这种情怀。我相信在今天我们座谈会之后,我们会共同地缅怀庄老,以庄老为楷模,把庄老的爱国情怀发扬光大,使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人们在精神生活更加的丰富。
 
萧晖荣:
 
     感谢米局长,其实我们的学习还非常不够。庄老能够经常出席我的活动,其实令我添光不少。所以我对四位兄长说,我是沾了庄老的光。所以四位兄弟有时过年过节来给我送礼物,我都非常非常感谢。今天我能够这样做,还是感谢四位兄长的信任,如果有做不好之处,请多多原谅。
 
赵炜(周总理、邓颖超秘书、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
 

 
     我最早了解到,庄老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解放前,尤其是解放后,他一直追随共产党,一直爱国。他的爱国表现就是无私奉献,这一生都是这样。再一点,他对他的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不给予特殊待遇。在这方面,他可以和周恩来、邓颖超去相比,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爱戴。
     这是我最早就知道的。因为他在我们政协是七、八、九届常委,我是七、八、九届的委员,我又当过六、七届副秘书长,又搞过提案委员会(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届结束,庄老不任,我也不任了。我们虽然接触不多,老人给我的感受,每年开大会的时候,这个老人去了,每次吃饭港澳委员都在那里,所以庄老每次见面,说秘书长,我请你。他对人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诚恳,那是一个纯朴的老人。所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而且他见到你,特别慈祥,笑呵呵的,漫不经心地跟你说,使得你感到特别的温暖,所以我觉得他是诚恳、朴实的一个老人。
     再有,他对周恩来、邓颖超是发自他内心的崇敬。我们在2009年,好像,在香港,也是你们潮州的一对医生夫妇,花钱搞了一个周恩来的展览,我去了,因为我跟庄老认识好几届了嘛。我劝他,说:庄老,您就出席重要的开幕式就算了。他说:不行,赵秘书长,我全都参加。三个活动全都参加。从总理的展览看到他老人家,真是发自内心的崇敬总理,怎么劝都不听。所以那时候从我心里我就感觉庄老这么一位老人,能对我们总理、邓大姐表示他那种崇敬之爱,我也受到教育。
 
王炜中(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前理事长):
 

 
     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我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虽然我们年纪也不小了,但是我们也要想,我们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做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来做这个“人”?我觉得从周总理和庄老的身上,我得到了答案。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曾说过一句话: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家乡。我记得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因为庄老他是我们潮汕热,所以他对我们潮汕文化非常的关心。我们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今天几任理事长全都来了,听到萧晖荣先生要举办这个活动,可以说,我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是倾巢而出,大家都来参加。(掌声)
     可以这么讲,我们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诞生、成长、发展都是在庄老的呵护下,跟他的关心、支持、指导下,我们才有今天。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的时候,庄老就欣然受聘为我们中心的顾问,这是很不简单的,我们这么小小的单位,能够来当我们的顾问,我们喜出望外。同时,我们在研究潮汕文化的时候,他就提出一个方向性的意见,他说,我们潮汕文化是秉承着我们中华文化的血脉,而且是我们潮汕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潮汕人民一辈一辈积累下来的、丰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应该非常珍惜它,而且,更重要的,要传承它,要弘扬它,这是他的意见。另外,他又着重指出,我们研究潮汕文化,不能就潮汕文化研究潮汕文化,我们一定要放在世界,放在中华文化的大的背景下,来进行研究。这些都是非常有指导性的意见。作为我们今后研究潮汕文化的一个总的方向。
     而且,我们在进行侨批文化的研究的时候,庄老也非常重视,他说,我是侨界中人,我的父亲、两个叔叔都在泰国,在马来亚办了侨批馆,所以我对这个非常有体会。他跟我们指出,说潮汕的侨批就是一种特殊的汇款的凭证,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文化遗产。他说,这个侨批啊,它本身是渗透着我们海外华侨的大量的心血,一个历史记录,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材。所以我们潮汕侨批文物馆成立之前,他跟饶老(饶宗颐,著名国学大师),跟伟南先生(陈伟南,爱国华侨)同时在研究要建立侨批馆的时候,他就提出一个很好的意见,他说我们不能叫侨批馆,叫侨批馆就好像我们是在做侨批业务的一种机构,所以他建议应该叫做侨批文物馆,这个名字非常好,提得非常确切,结果,我们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就根据他的意见重新再写了一个侨批文物馆的题词。
     另外,他在我们出版三本《潮汕侨批萃编》的时候,庄老这么大年纪了,他还专门为我们写了一个长篇序言,来阐述侨批产生的历史条件,阐述侨批的历史价值,又希望我们通过侨批来领会我们潮汕人民的精神,潮人精神。
     直到过世之前不久,还给我们刘峰同志打电话,他说我听到了北京要办华侨博物馆,你们要注意啊,要注意把这个侨批送到北京华侨博物馆去,让天下,让大家来了解我们潮汕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他对我们潮汕文化就是这么关心的。今天,我们回顾这些事情,我们心里都非常激动,所以,我们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一定要永远怀念他,永远要谢谢他,永远要按他指出的方向,不断地前进,把潮汕文化的事业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杨鮀生(汕头市侨联主席):
 

 
     实际上,我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可以说一直跟庄老保持着联系,也可以说一直在庄老的关心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在跟庄老的接触过程中,我是有过很多很多的体会的。借这个机会我也想讲一讲。
     庄老的年纪虽然比较大,但是他的思想确实是与时俱进。甚至可以说高瞻远瞩,走在时代前列的。在创办经济特区,起草特区条例的时候,我记得他是很坚持的。当时特别是关于个人所得税究竟要定多少这个问题上,他说你一定要有优惠。当时有的人不同意(税率为)百分之十五。庄老就说不能(百分之十五),因为比较国际上很多国家的税率,这个税率太高了没有优惠。他甚至提出说,假如不照他的意思把一些不好的条例写得比较好的话,他是要投弃权票的。因为他的坚持,条例基本上是按照他老人家的观点来订的。
     另外,在香港,虽然他的银行是有中资背景的,但是庄老一直对银行的业务,也是觉得应该按照国际上一些发展惯例来开展业务。但是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庄老提出的一些业务发展的思路,最初是没有被当时香港中银集团的负责人接受。这是有很多原因了,特别是因为涉及到我们国家当时的政策,还有当时领导人一些观念的问题。包括说,开展信用卡业务,开始的时候在中银里面是引起很多争论的。最初,中资银行是不搞这些业务,认为这些是旁门左道。但是,庄老提出的这个(业务)是时间的问题。银行最终还是要开展多种业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还有银行股票上市这个问题,这个当时也是很多人不赞同他的观点,而且这个问题拖了很长时间,庄老还是认为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仅香港的中银应该开展这个业务,甚至现在国内的银行也是照着这样的思路来发展的。所以说庄老的思想高瞻远瞩,走在时代的前面。
     再一个就是,庄老廉洁朴素这一些品德,特别值得我们这一代学习。在改革开放初期,我知道内地一些旅游团到香港因为好奇心,另外是某些观念的驱使,会要求去参观一些娱乐项目,看看电影什么的。因为我们驻香港机构,接待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但是我曾经也在一些活动里面,听庄老讲过,他在香港待了四五十年,但是从来没有踏进过香港的电影院看电影。这一方面,也是说明庄老的公务繁忙,另一方面,从这里也能看到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精神。
     因为我跟庄老的接触也是点点滴滴,很多,一时也说不了那么多。庄老这一生的贡献,借这个机会,我们要大力宣传。同时我们这些后辈也要学习庄老的这些精神,用他的精神教育年轻的一代。这一方面我们是做得很不够,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多做这方面的工作。民间已经做了一些推动了,我们党政机关更有责任来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来推动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很希望庄老的精神,能够在我们国家,特别在我们家乡,继续传扬下去!
     谢谢各位!
 
萧晖荣:
 

 
    谢谢大家的发言,以及对庄老精神的敬意。今天我还有一篇文章想念一念。这个是深圳的老书记,李灏书记。今天本来是要来,但是来不了,就从网上发来了这篇文章。还有张浚生社长,他现在在国家教育部门当顾问,有任务在来不了,所以也发来文章,我就念一念。另外呢,感谢我们政协的两位主席还有秘书长,谢铿主席、方展伟主席、谢永忠秘书长,从头到尾来参加我们这个研讨会。现在我就代两位领导宣读他们的文章。
     第一篇是张浚生社长的,张社长后来到浙江大学组织工作,之前,张浚生社长一直在香港,回归前后做过秘书长,跟庄老一起工作过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他的文章写道——
 
尊敬的萧晖荣先生:
     在敬爱的庄世平先生百年冥寿之际,你倡议举行纪念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庄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是默默地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富强,以及人民幸福积极奋斗的一生。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都为祖国人民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他从不居功,更不向国家有任何索取,长期克勤克俭。身为南洋商业银行的董事长,长期住在一个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公寓内,六个孩子长期在内地生活。因为他的身份不能公开,而受到不应有的歧视,赴港后又自找生活出路。他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予以照顾安排。特别是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渡时期,以及香港回归后的这段日子里,他虽然已是耄耋老人,仍日以继夜地为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以及香港的繁荣稳定而继续奋勇拼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每想起这一切我都无比感慨!他真正是我们永远值得纪念和学习的楷模!
     谨祝纪念活动圆满成功!
     张浚生谨上
     2011.5.4.于杭州
 
     下面是李灏书记的文章:
怀念庄世平先生
李 灏
2011年5月9日
      
     今年是庄世平先生诞辰100周年,庄先生是著名银行家和侨界领袖,我与他相识较早,非常敬佩他的商业才华、过人胆识和高尚品格。
     庄先生早在1949年就在香港创办南洋商业银行,第二年创办澳门南通银行。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到70年代,南洋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一跃而成为香港中银系统的第二位。澳门南通银行也成为澳门的主要银行。庄先生不仅是一位善于经营的银行家,也是一位对祖国和家乡有深厚感情的爱国者。庄先生旗帜鲜明,热爱祖国,南洋商业银行是香港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机构。庄先生与港澳、海外潮汕籍知名人士发起、策划、组织捐资,为潮汕地区兴建医院、学校、体育馆、图书馆等。庄先生深受家乡人民爱戴,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
     庄先生的一生,把个人的荣辱、家族的事业与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一在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脆弱,百废待兴,庄先生不遗余力地支持国内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庄先生发挥侨界领袖的作用,引进外商到国内投资建设,李嘉诚先生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到大陆发展。庄先生还致力于国内的经济政策制定,为政府出谋划策。国务院在制定法规、政策和措施时,曾多次邀请他参与讨论,或征求他的意见。经济特区建立前,他为广东省委、省政府创办经济特区提供了大量有关世界经济动向和有关经济特区的资料,并参与经济特区一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南洋商业银行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第一个在深圳设立分行的外资银行。正是因为他的突出贡献,1998年庄先生被授予“深圳市荣誉市民”称号。
     祖国的建设,华侨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我们都能看到华侨们忙碌的身影。庄世平先生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庄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怀念他,就是要学习他的品格,弘扬他的精神,让庄先生的精神财富永远传承下去。
 
岭东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录音整理:本站记者